《孤注一掷》全员假戏真做,王传君的眼神吓坏金晨,张艺兴被真打
#娱评大赏#
最受观众期待的暑期档,《孤注一掷》一定榜上有名。
其实,在这部影片中除了逃离诈骗集团这条主线之外,还有一点非常与众不同,那就是男女主角并没有感情线,而是一对并肩作战的战友。
在不断有国人被缅甸诈骗倾家荡产后,缅甸已经成为危险的代名词。不少人冲着高薪前往缅甸,梦想通过此种方式实现暴富,但最后往往深陷其中无法抽身。
若是无法达成诈骗集团安排的诈骗目标,那么迎接你的将会是非人的折磨,而被骗到缅甸的人若是想要逃跑,也会经历惨无人道的折磨。
更可怕的是,在这部影片时,导演申奥曾经被诈骗组织威胁。
但申奥并没有轻易向对方屈服,顶着莫大的压力终于将影片拍摄完成,由于片中部分内容过于真实,因为真实所以敏感,经过层层审核后,终于定档了。
影片中给人视觉冲击最大的,要数“诈骗头子”王传君。
王传君在影片中饰演诈骗集团头目陆秉坤,在采访中,王传君曾经表示,这是自己第一次出演反派,这是一个非常有挑战性的角色。
为了扮演好诈骗头目陆秉坤,王传君在仪态方面下了一番工夫。反派若是器宇轩昂,昂首挺胸难免失了几分阴险狡诈的意味。细心地网友可能发现,王传君始终弯着腰,挺着肚子营造出一种狡诈又油腻的骗子形象。
为了将“陆秉坤”邪恶可怕的一面展现出来,王传君向手下传授诈骗经验时,会“左拥右抱”,暗暗给下面员工施加压力。
影片中,王传君的表现已经完全让人忘却了其曾经扮演过得正派形象,即使隔着屏幕,依旧让人感觉到不寒而栗。
金晨作为女主角,与王传君对手戏颇多。
金晨对王传君这个诈骗头目天生有恐惧感,哪怕明知是在拍戏,金晨都会被王传君精湛的演技吓到,据说连摄影师都被王传君的眼神吓到手抖。
不少网友在看过王传君的精彩预告片段后,纷纷表示“建议查查,不像演的”。从网友调侃的话语中,充分表现出了对王传君演技的认可。
张艺兴饰演男主角潘生,是一位高智商程序员。
脑力超群的他,也难逃金钱诱惑。在朋友的带领下,义无反顾地踏上国外捞金的不归路。
整部影片中,张艺兴打戏颇多,且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武打戏份,而是单方面挨打。从发现被骗进诈骗集团后,张艺兴就想要逃跑,毫无疑问得到一顿毒打。
因为不肯服从陆秉坤的诈骗安排,潘生不止一次被教训,键盘敲头、桌子撞头、耳朵撕破、打断腿等等,为了影片呈现的真实感,在每一次的挨打中,都会主动要求真打。
为了让其他演员没有心理负担,在开拍前张艺兴都会嘱咐对手演员,一定要来真的。
有一个片段是,张艺兴被诈骗人员拽着头发,将脑袋反复撞向桌面,担心对手演员不敢用力,张艺兴不断提醒对手演员大力一点,自己没关系。
当头部撞向桌面时,被巨大的冲击力反弹,每一次撞到桌面后,张艺兴的头部都会从桌上弹起一段距离。反复多次之后,终于拍摄完毕,在工作人员的关心询问下,张艺兴才表示自己有些头晕。
为了不耽误拍摄进度,即使头部出现晕眩,张艺兴也从未主动叫停,稍微缓缓之后,继续加入到后续其他戏份拍摄中。
如果说《孤独一掷》之前,你认为张艺兴的演技差强人意没关系,但这一次他在《孤注一掷》中的表现,足以让观众为之一振,相信不会有人再吐槽张艺兴的演技了。从前的小绵羊,如今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
女主角金晨饰演的安娜,也给人不少惊喜!
经历过落魄到辉煌,再从辉煌跌入落魄深渊,可以说金晨每一阶段的表演都张力十足,即使被王传君传神的演技惊吓到,也没有掉过链子。特别是女主安娜被牙签扎进手指的剧情,金晨的表演让屏幕前的观众产生强烈共情,感染力十足。
安娜在诈骗公司担任荷官的身份,举手投足间尽显女性魅力,令无数赌徒疯狂着迷。如果说一开始安娜只是一个霸气漂亮的花瓶,那么影片后期,金晨将彻底打破美貌枷锁。
难得的一部好电影,这是我看完点映由衷而发的感慨,从数据上来看,仅点映两天就斩获4亿票房,《孤注一掷》很可能会成为今年暑期档的王炸电影。
就像电影提到的口号——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孤独一掷》不仅是一部商业片,更是一部反诈教育片,值得被广泛关注。
拷问人性的贪念!张艺兴金晨新片《孤注一掷》为何让人毛骨悚然?
《孤注一掷》是好看的。
它的许多细节回想起来会有一种让人毛骨悚然的可怕感。
因为它拍得太真实了,它所揭露的现实与人性也太具有拷问力量了,足叫人深受震撼之余,还会有反思与警醒。
一方面,影片竟然曝光了境外诈骗工厂的很多产业链环节,内容很真实,相当于是直接“曝光内幕”了,值得一句“敢拍!”
另一方面,影片的视听尺度并不简单,甚至可以说是“大尺度”呈现了,诸如网络诈骗的套路、犯罪分子的犯案细节,还有类似打逃跑者、打警察、晒钞票、酷刑折磨人质甚至虐待杀人等惊悚内容,都可谓是“大尺度”的表达了,着实看得很震撼。
而在如此这般的视听刺激之下,作为观众的我们会情不自禁地代入其中,对反派角色恨之入骨、为主要人物的遭遇紧张得心跳加速、对后续的结局处理拍手称快!
那一幕幕诸如街头暴打、扣押护照、暴力威胁从事非法活动、压抑闭塞的行骗场所、阴暗潮湿的居住环境等等画面,很有真实感。诈骗团伙的一些犯罪细节,被呈现得很清楚、很真实,让人有沉浸感,才会更觉可怕。
那些因人心贪念误入歧途的故事案例,则被展现得很贴近生活,足以增强观者的代入感。看的时候既心惊胆战又咬牙切齿,看完之后又会感到后怕,尤其一些细思极恐的内容,想想都会感到毛骨悚然。
比如张艺兴饰演的潘生,一开始还抱着去国外工作的高期望,很快就意识到落入了陷阱,想逃,却愣是被人当街暴打,身在异国他乡,毫无办法。
我就不禁会想到自己出国旅游的经历,也曾有过被陌生外籍人士搭讪甚至追着询问的境遇,当时觉得还没所谓,看完《孤注一掷》倒有些后怕了(也可能是多想了,但多一些警惕还是好一些的)。
比如金晨饰演的梁安娜,身在模特职场就竞争压力大,却还被其信赖的闺蜜设圈套利用,最终身陷险境甚至一度丢掉性命,看着就让人心疼。
尽管我无法完全代入到这个女性角色的全部感受之中,但对于身边朋友来欺骗甚至利用这种很现实的事情,还是会有些共鸣的。相信大多数观众在这一点上亦能生出共情来。
最最让人有代入感的,大概是王大陆饰演的顾天之这个角色了。
因为他是一个完完全全被引诱、被欺骗、被利用、被伤害的受害者角色。
从一开始的被利益所吸引,到一步步被虚拟人设引入到圈套,再到一步步丧失理智、近乎疯狂地要投入到网赌并最终引发悲剧,整个过程实在太过真实、也太过残酷。
举凡有过棋牌游戏经验的观众,应该都能或多或少地理解他的这种“成瘾”的状态有多可怕!
起初是被小利益所吸引,认为金钱唾手可得;接着被引诱到更大更可怕的局,人心里的贪念,直接将这个角色拉入深渊;最后到了近乎疯魔的可怕境地,总想着捞回来、总想着上岸,却不知越陷越深,直至酿成悲剧。
这种“忍不住想玩”、“控制不住地想翻盘”、“想方设法找本钱去捞本”的想法,是很可怕的,它会让人迷失自我,更会让人失去理智,不仅伤害自己,还会伤害到家人或朋友。
真的,面对诱惑,人性里的贪念总是很容易变得躁动起来。一旦控制不好,就容易陷入深渊。
《孤注一掷》讲的是诈骗故事,描绘的是人之困境,拷问的则是人性之贪念。
潘生有着高超的程序编码技能,因为想追求更好的待遇,误入深渊;
梁安娜有着出众的外形条件,因为想赚到更多的钱,踏入陷阱;
学业优秀的顾天之,原本前途光明,因为陷入网赌骗局,惨酿悲剧;
影片在诉说这些人物故事的过程中,用非常紧张刺激的节奏展开叙事,不但使得剧情的推进十分流畅,还让观众也有了紧张的情绪——有观众直言看的时候都不敢喝水,生怕错过精彩的细节。
从开场的故事引入,到主要人物的依次登场,再到逃与抓的紧张博弈,以及到最后的警方出击端掉诈骗团伙,主线故事很明晰,副线故事里的人物成长也呈现得很明了,戏剧性也处理得很好,有效地提升了影片的观赏性。
影片的人物塑造也做得很成功,无论是张艺兴、金晨、王大陆饰演的三个受害者形象,还是王传君、孙阳演绎的诈骗犯形象,亦或是以咏梅为代表的的警方形象,都有着鲜明的性格特点与角色张力,为整体叙事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张艺兴饰演的潘生,细节刻画得很好,彰显了他的进步;金晨饰演的梁安娜,美感与无助感都呈现得很好;王大陆演绎的那种近乎痴迷的状态,很传神;
咏梅是真的很稳,让角色很有说服力;王传君诠释的反派角色很有个人特点,相信会让很多人又恨又赞叹其演得好;孙阳不仅演得好,还很帅,这个大家去看就知道了。
总之,影片用非常深入人心的塑造手法立住了人物角色,使得我们会看得很投入,完全被剧情与人物所吸引。
我看的时候就不断警醒自己,一定要警惕网赌的诱惑,一定要控制好贪念,远离诈骗!
这也是影片的一大益处,就是能让人收获到一些有价值的观看体验。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能起到最直接、最有效的反诈宣传!它能让人了解到诈骗团伙的套路,警醒被骗的代价,从而远离被骗。
《孤注一掷》做得不错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用说教或喊口号的方式来强行灌输反诈宣传的内容,而是以最商业化的、最具戏剧性和观赏性的方式,揭露网络诈骗的相关细节。
同时寓教于乐,让大家沉浸到剧情当中、代入到不同的视角去认识网络诈骗、网赌、贪念、欲望等所带来的害处。
它当然很适合大家带着父母或长辈去观看,由此提高一些反诈意识。但实际上,考虑到诈骗犯的目标不分男女老少,受害者群体也不单单是老年人,还有很多年轻人也被骗得团团转。
就像影片所展现的那样,一些高学历、高智商、高颜值的年轻人,也没能避免被骗、被伤害。所以,这部电影值得所有人走进影院去体验,了解一些诈骗的套路,多一份警惕之心,是大有好处的。
正如影片海报提到的那样:“多一人观影,少一人受骗”。
影片此前进行点映,足见其对自身品质是很有信心的。
事实也证明了影片的品质确实过硬:我记得当时看的下午的点映场次,居然几乎满座!而且点映第一天票房就达到了1.7亿,直接破了暑期档单日点映票房的最高纪录,形势真的很强劲。
它是如何做到这么强劲的呢?
简单而言,我的理解是:该片主打反诈题材,题材本身就对大众很有吸引力,加上多年的反诈宣传早已形成了良好的群众基础,也足以引起大家的重视;还有影片本身故事讲得清晰、完整且精彩,人物塑造得很立体、丰满,演员表现都可圈可点,可谓片子质量过硬,自然能获得不错的市场反馈。
最后,想着重提一下的是:张艺兴这次的表现是真的不错。作为湖南人,我很高兴能看到他在银幕上的不断进步与成长。片中有几场挨打戏让人印象深刻,感觉他为这个角色做了很扎实的准备,值得被大家看到。
影片今天正式上映了,推荐大家去好好感受一下。
PS:文字为作者原创,图片源于网络。
朱一龙电影《河边的错误》主角其实是疯子,疯子在片中,也在观影
众所周知文艺片(艺术电影)都是小众爱好,因此票房大多只有几百万,哪怕片子入围了戛纳电影节。也是因此,《河边的错误》这部上映三天就票房破亿、全网评分还挺高、观众讨论热情也持续高涨的文艺片,就注定要名留影史了。
但是这部由金鸡影帝朱一龙领衔主演的电影,主角其实不是由朱一龙饰演并占据全片98%戏份的马哲,而是“疯子”——此“疯子”非彼疯子,是片中的“疯子”,也是观影的“疯子”。
片中的“疯子”是在查案过程中渐渐分不清虚实陷入疯癫的马哲,也是疑似所有凶杀案的凶手(村民口中的疯子),甚至是马哲那个基因突变有10%几率发病的儿子(其眉眼神情和动作都与疯子相似)、看见尸体和鲜血不仅不害怕还对凶手充满好奇的小男孩(无知无畏到好像没有同理心)、爱好女装的孤僻理发师许亮(用当面自杀的方式报复越级签字救他一命的马哲)、通过爱上受虐维持生存的孤寡老人幺四婆婆(对她来说,疼痛等于活着)、年纪不小还搞婚外恋的诗人王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还有年轻貌美却爱上一个年纪又大又不帅的已婚男人的压抑女性钱玲(正常人无法理解,所以她知道死守秘密)、从头到尾都让人感觉毛骨悚然的马哲老婆白洁(一开始她做的梦到底是什么)、满脑子评“先进”心中只有权利只想结案的局长(不在乎真凶是谁就是罔顾人命也是人性泯灭的开始)……
观影的“疯子”是执着于推理凶手的观众,也是不停探究作案动机、剖析人性的观众,更是溺水一般无法自拔沉没在没有答案的故事(找不出凶手的凶杀案)中的人们(与马哲何其相似)——想想为了这部电影你已经耗费了多少时间和心力,可事实上它只是一部电影,如若亲友师长得知,会不会说一句:“就为了一部电影,你是不是疯了?”
且不论你我疯没疯,私以为,所有的凶杀案,凶手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因——不论具体,他们都死于“河边的错误”,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狭隘和偏见组成了河边汹涌的暗流,淹没了原本罪不至死甚至何其无辜的他们,杀死了他们。
若非要论凶手,家暴幺四婆婆以致她爱上被鞭打最终死于砍刀还叹息“可惜只能死一次”的丈夫是凶手、明知疯子不可控还养大他纵容他的人是凶手、养子不教让小男孩心理和思想都异于常人的人是凶手、让王宏困在婚姻的牢笼中不得解脱不敢追求自由恋爱的人是凶手、因为许亮爱好女装就对他指指点点甚至诬告他入狱七年造成他心理生病主动求死的人是凶手、只知约束女儿造成钱玲爱情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全部扭曲与婚内出轨的“老男人”纠缠不清的单亲妈妈也是凶手……
口口声声说他们“不正常”的人也是凶手,所有的人都是凶手——唯愿看完电影的人们都问心无愧,但愿你我,皆不是凶手。
其实这部电影一开始就提醒了观众,不要“入戏太深”——片中查案的人坐在电影院里,片外查案的人也坐在电影院里——电影明明告诉了观众,马哲疯了,也清楚地呈现了马哲因为执着于查案而变成疯子的过程,但是看完电影的观众却根本无法立刻清醒过来放下电影回归现实,反而走上了马哲的老路不由自主地去推理、探究、剖析。
先不谈观众本身的“不由自主”,私以为以上恰恰证明了《河边的错误》是一部尊重观众、融入群众,兼具“阳春白雪(高雅)”与“下里巴人(通俗)”的特别优秀的艺术电影(文艺片)——所有主创都致力于把复杂的故事讲得通俗易懂,同时保留了原著文学(余华小说《河边的错误》)的艺术性内核,不仅排片不霸道(不到30%)让有观影需求的观众可以自由选择看与不看这部片子,电影内容和所有主创也并不“爹味(说教)”,让看过电影的观众都能自由选择所见与所得,以及讨论和收获——我可以认为马哲的儿子是疯子的延续,是悲剧的闭环,你也可以认为那个孩子是新生的希望,是喜剧的开始。
至于故事之外的观众要如何才能避免成为“疯子”,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年纪轻轻就接连凭借主演电影《人生大事》《消失的她》和《河边的错误》斩获金鸡影帝奖杯和百亿影人身价的朱一龙早就作出了示范,就是不要执着“交给时间”、“无论好与坏都不要全部归于自身”……(具体内容我找不到图了,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一下他的采访。)
此外,私以为朱一龙选择这部影片并出演“疯子”最应该为人赞扬的也不是他的表演,而是他的态度——态度之一是,在表演中,面对素人演员,他想的是融入其中(抛开影帝光环,用自身的专业把自己从演员变成素人),而非炫技,最终成就了一部必定会名留影史的艺术电影佳作。态度之二是,在故事外,面对观众,他并不担心或害怕被忽视甚至误解,他不担心只能看到第一层的观众骂他们(电影主创)故弄玄虚,也不害怕只能看到第二层的观众心思都放在找出凶手、探究动机、剖析人性上而忽视了他(主角马哲)的存在和他(影帝级别)的表演。
在我看来,最好的表演就是明知马哲无处不在(全片戏份占比98%),所有观众都在说马哲(“疯子”),人们为之争论不休时却无人想起他只是朱一龙“演”的一个角色,他的故事只是一部电影。
简而言之:作为绝对主角+第二大投资方,不怕被忽视,被误解,甚至不怕一无所获,不怕投资亏本(虽然这部电影早就回本了,但是签约的时候朱一龙可不能保证这一点),这不只是普通演员或者投资人的格局,这是真正热爱电影的电影人的格局,一如他在采访中所说:他想要的是通过电影在国际上展现中国的当代风貌……(具体内容见其采访。)
最后还是回归电影,做一个警示自身的总结吧:虽然这故事是《河边的错误》,但是你我所见所得都可以是正确的,我写这篇文章也不是想要说服谁,只是一个人看完电影就想找人说说话。
PS:如果觉得自己“看不懂”这部电影,可以看看原著作家余华老师说的——
再PS:文章整理仓促,若有错漏,还望平和指正。
还木有评论哦,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