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想西游记 都是真李逵——《幻想西游记》:韩国先入为主,国产后来居上

achunge 光伏 45 2

都是真李逵——《幻想西游记》:韩国先入为主,国产后来居上

《西游记》作为中国经典的古典名著,以独特的神话架构和引人入胜的剧情,在我国是家喻户晓,从古至今,由西游记改编的话本、戏曲以及现代层出不穷的影视剧,《西游记》作为公版神话素材,不但令国人不断发掘,受中华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也都对其进行了不一样的解读,可见《西游记》中包含的丰富文化价值。

幻想西游记 都是真李逵——《幻想西游记》:韩国先入为主,国产后来居上-第1张图片-蒙胧人生_雅思资讯

不同的艺术形式,讲述的是同一个永恒的故事

80年代,日本漫画家鸟山明的《七龙珠》横空出世,独特的画风,宏大的世界观,虽然和《西游记》有关的只有孙悟空、小八戒和牛魔王这三个人物,但是不一样的故事同样颠覆着你我的童年,而峰仓和也的《最游记》更像是依附于《西游记》原著的“同人版”,不过在这些作品里,都有对《西游记》的重新思考,就像《大话西游》和《悟空传》一样。

幻想西游记 都是真李逵——《幻想西游记》:韩国先入为主,国产后来居上-第2张图片-蒙胧人生_雅思资讯

《七龙珠》在日本早已形成了文化

再来说韩国,小时候都看过的一部韩国西游题材动画片《新编西游记》,将故事背景放到了现代,孙悟空戴头盔,踩滑板,金箍棒变双节棍,猪八戒戴墨镜开跑车等等,对于你我的认知又是一个挑战,1998年的时候韩国推出了《幻想西游记》的电脑游戏,国内是智冠公司代理,这款游戏和《新编西游记》的动画设定很类似,保留了头盔,双节棍和滑板,但是故事世界观更加宏大,玉帝,神仙,汽车,杂糅在一起,毫不凌乱,可玩性和剧情很强,对话幽默轻松,整体类似于同时期Falcom的英雄传说系列,但画面要优于《英雄传说》。

幻想西游记 都是真李逵——《幻想西游记》:韩国先入为主,国产后来居上-第3张图片-蒙胧人生_雅思资讯幻想西游记 都是真李逵——《幻想西游记》:韩国先入为主,国产后来居上-第4张图片-蒙胧人生_雅思资讯

这个飞行器上居然写着“SONATA”,真是现代的免费广告啊

这个游戏画面看着非常舒服,剧情饱满,迷宫谜题不坑人,有的小游戏还很好玩,流程从玉帝的女儿美娜公主寻找孙悟空一起冒险到最后识破玉帝的陷阱诡计,最后当上天界第一女玉帝为止……

幻想西游记 都是真李逵——《幻想西游记》:韩国先入为主,国产后来居上-第5张图片-蒙胧人生_雅思资讯

五指山……

最后吐槽一下该游戏的英文名称:“FlyingSB”,没错“S……B……”

1999年前后,受《暗黑破坏神》席卷,国产游戏纷纷尝试ARPG类型游戏,当年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剑侠情缘2》和《日劫》了,不过这两款游戏均以剧情为主,辅以Arpg战斗方式,而与此同时,深圳金智塔公司开发的《幻想西游记》上市,与韩国版的“撞名”让官方又加上个“新”字,于是就有了《新幻想西游记》,加上宇峻的《幻想三国志》,终于在日本《幻想水浒传》和韩版《幻想西游记》被“抢注”后,为国人勉强留住两个。(怎么不抢《幻想红楼梦》?嘿嘿,我只听过《风月宝鉴》,笑)

幻想西游记 都是真李逵——《幻想西游记》:韩国先入为主,国产后来居上-第6张图片-蒙胧人生_雅思资讯

《新幻想西游记》的风格跟《暗黑》很像,说白了,固定的NPC,生冷的对话,这点在后来的《刀剑疯魔录》一直在延续。游戏的背景设定在唐僧取经之后,盛世长安妖魔作祟,唐僧已然不是那个柔弱等人吃的白面和尚,沙僧也变成了一位女角色“莎木兰”,莎木+花木兰?当年的游戏技术不成熟,整个作品在国产游戏的后浪里逐渐被淹没,直到后来在网上发现一篇参与制作《幻想西游记》美工的文章,才明白,当年的游戏人很用心,很认真的对待每个细节。

幻想西游记 都是真李逵——《幻想西游记》:韩国先入为主,国产后来居上-第7张图片-蒙胧人生_雅思资讯幻想西游记 都是真李逵——《幻想西游记》:韩国先入为主,国产后来居上-第8张图片-蒙胧人生_雅思资讯

《西游记》是永远说不完的话题,国内至今尚缺一款完美的《西游记》改编的单机游戏,真心不希望《西游记》也像《三国》系列一样,只能被外国厂商驾驭。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应该被我们更好地传承下去,希望怀旧的人可以去尝试对比一下这两款游戏,聊以自慰。

幻想西游记 都是真李逵——《幻想西游记》:韩国先入为主,国产后来居上-第9张图片-蒙胧人生_雅思资讯

专注怀旧经典游戏,欢迎关注讨论。

(西游记幻想篇)如果我是孙悟空,在等待唐和尚

点击右上角蓝字关注我。

幻想西游记 都是真李逵——《幻想西游记》:韩国先入为主,国产后来居上-第10张图片-蒙胧人生_雅思资讯

文/沧云

曾经我是一位神,日月同辉,与天同寿的神,奈何因一念之差犯下大错,被关在这五行山下反省,五百年了,整整五百年了,我受够了这无尽的孤寂,我想,我已经为当年的过错付出了足够的代价,可是观音告诉我,我的罪仍未赎清,她让我在这里等一个和尚,保护和尚前往西天灵山取得真经,如此才能消尽我的罪孽,介时,我不但能恢复自由,还可以成佛。

我并不想成佛,我只想洗清身上的罪,就如当初我并不想成神,只想有足够的实力保护族人一样。

天上的神自以为掌控着一切,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了世界上还有一个他们掌控不了的存在,这些存在虽不同种族,但他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妖!

幻想西游记 都是真李逵——《幻想西游记》:韩国先入为主,国产后来居上-第11张图片-蒙胧人生_雅思资讯

于是天神开始了对妖无尽岁月的杀戮,企图将所有的妖通通消灭,以此巩固他们神的地位,可是,妖并不想挑战神的尊严,并不想推翻神的统治,他们只想守着自己的家园无忧无虑的生活。

随着屠刀不断的挥下,妖只能躲藏起来,暗无天日的躲藏,直到一个大妖的出现,让所有的妖看到了一丝生存的希望,他们不再害怕神,他们聚集在一起,在那名大妖的带领下,向至高无上的天神发起了挑战,他们不再自私的生存,他们有了一个坚定的信仰——推翻神的统治。

那名大妖的名字很普通,叫做孙悟空,但是他有一个令神都感到颤抖的尊号,叫做齐天大圣。第一次神妖大战,妖族死伤了百万之众,孙悟空成了神,神与妖之间,迎来了短暂的和平。

幻想西游记 都是真李逵——《幻想西游记》:韩国先入为主,国产后来居上-第12张图片-蒙胧人生_雅思资讯

但是妖的日子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直到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带领妖继续与神抗衡。

第二次神妖大战,妖族死伤殆尽,美丽的花果山在战火中变成了炼狱,孙悟空再次接受了招安,然而妖族,却成了孙悟空成神的牺牲品。

多年以后,孙悟空回到花果山,看着炼狱一般的家园,他仰天长啸,他砸碎了凌霄宝殿,他要将高高在上的虚伪的神通通一棒打死,这次,没有百万妖众与他并肩,他只有他自己,但他并不畏惧,他以为成了神,就可以让神和妖和平相处,他错了,他成了神,不再是曾经那个令神感到畏惧的妖王,就没有资格与神谈判,没资格保护族人。

就当众神感到绝望时,一只手掌从天际飞来,将他打下凡间,手掌化为一座大山将他镇压。

没错,就是我,去他妈的齐天大圣,去他妈的花果山妖王,是神是妖关老子锤事,我只是一只猴子而已,我只是一只和同伴嬉戏,夜间防备着虎狼的猴子。

幻想西游记 都是真李逵——《幻想西游记》:韩国先入为主,国产后来居上-第13张图片-蒙胧人生_雅思资讯

咦?这荒山野岭怎会有人?是个和尚,难道他就是观音那老婆娘说的大唐和尚?

去他妈的赎罪,我是一方妖王,待我出去,我先杀了这和尚,再打上天庭,天帝之位由我来坐,从此神和妖就是一家,哈哈哈哈。

这和尚毕竟是个凡人,我就掐死他吧,万一棍子打的他灰飞烟灭就不好了,毕竟他救我出去,我是妖不假,但我也有着情义,得给他留个全尸。

咦?这和尚怎么还纹身?还是过肩龙,莫不是个假和尚?

“你叫孙悟空吗?”

“大唐和尚?”

这和尚变神棍了,他在自言自语个啥,什么大威天龙,卧槽,尼玛,我看到了什么,这家伙竟然一只手就把五行山托了起来,这真的只是一个普通的和尚吗?

幻想西游记 都是真李逵——《幻想西游记》:韩国先入为主,国产后来居上-第14张图片-蒙胧人生_雅思资讯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西游记》能不能这样改?

作者:李梦馨

没有哪一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能像《西游记》一样,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如此大的影响力,不光原著被翻译成多种文字,连影视、游戏、动漫等衍生改编作品数量也极为可观,“出海”成绩少有企及。

《西游记》自诞生起,便不曾中断其魅力,每逢相关衍生作品播出时,观众也总愿意多看一眼。最近,集结《瞬息全宇宙》主要班底、由迪士尼旗下流媒Disney+出品的美剧《西游ABC》,对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旧瓶装新酒式演绎,引发了颇多讨论。这一部主要由亚裔成员担纲、讲述华裔故事的作品,口碑在中外观众眼里却戏剧性地呈现两极分化:放眼北美主流评分网站,总体口碑尚可;但名著原生地的观众却多不买账,豆瓣评分只有5.8。

争议多在于“魔改”二字。剧中,师徒四人穿越到现代社会的操作已经不新鲜,国产剧《魔幻手机》已有尝试,但孙悟空有了一个华裔儿子还是让一些人大跌眼镜。谈到改编一事,对当前的观众来说,“忠实性”与否常常是介入其中的评判维度,跨文化改编的水土不服,回回上演于海外西游改编作品播出时。

海外影视改编的“常客”

如果以1926年日本剪纸动画《西游记孙悟空物语》作为《西游记》海外改编的起点,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多个国家几乎不间断地产出着自己的“西游”故事。

其中翘楚者,莫过日本。据学者梳理,日本翻拍《西游记》版本之多,仅次于中国,还是第一个将《西游记》搬上电视荧屏的国家。1978年版的《西游记》在西游故事改编上夺得先机,后被英国广播公司(BBC)引进译制,成功输出西方国家,由此开启的西游热潮,让这个几百年前的故事逐渐在全球各地有了改头换面的模样。

美版迷你剧《美猴王》便是西游热潮蔓延之后落地欧美的结果。而后,中美合拍的《功夫之王》,美剧《荒原》,自称根据《西游记》原著、电影《西游:降魔篇》改编而成、堪称“改编之改编”的澳版《新猴王传奇》,一直到最近播出的《西游ABC》,基本都是较为松散地套用《西游记》的故事外壳,故事与原著相去甚远。

邻近的韩国,则见长于探索《西游记》流行文化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有融入现代元素的动画片《幻想西游记》,纳入偶像剧叙事轨道的《花游记》,借鉴《西游记》修行模式而创新的综艺《新西游记》等等。

看似殊途的文化,却都不约而同被《西游记》吸引,这部中国古典名著何以拥有如此大的魔力?《西游记》的情节并不复杂,师徒四人一路西行,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只为求取真经。但一环扣一环的冒险,与各路妖怪斗智斗勇,使得故事本身极具吸引力。《西游记》毫无疑问是一个老少咸宜的故事,这一点,从国内不分年龄阶段的观众对《西游记》的百看不厌上便足以说明。

有研究者称《西游记》“融神话、童话、喜剧、传奇于一身”,丰富的主题,多元的母题,庞杂的内容,足以供不同文化各取所需,拿来进行本土化改编。其中最具戏剧张力的角色孙悟空,他身上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反抗到底的精神,与好莱坞大片的英雄叙事不谋而合,稍加改造便能利用,这或许也是《西游记》能够成为中国为数不多进入欧美改编史的作品的重要原因。

此外,《西游记》原著从题材上讲也是便于影视改编的。书中,妖怪神魔轮番登场亮相,师徒四人历尽奇幻之事,奇崛的想象力,完整的世界观,本身便赋予了影像表达无穷的想象空间,使其能够自如地适应影视呈现,成为海外影视改编的“常客”。

一直在翻拍,一直在“走样”

漂洋过海的西游故事,落地到不同的语言和文化土壤,难免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这些变异,往往被国内观众简单地对应为“魔改”。外国人翻拍的《西游记》在转“内销”后,相当于“变形”了两次,很难做到两头满意。

欧美一直对《西游记》钟爱,只不过一直在翻拍,一直在“走样”。比如,在迷你美剧《美猴王》中,兵马俑能开口说话,孙悟空是被秦始皇压在“蒸汽山”下,而以唐僧为原型的主人公还跟观音菩萨有一段暧昧的情愫。碍于难以快速穿透的文化壁垒,欧美国家的翻拍更多只是单纯借用《西游记》的故事和人物设定,任原著人物穿梭于“平行宇宙”,既可以打怪升级、拯救世界,也可以携手美国亚裔高中生对抗邪恶势力。

如果说欧美的翻拍是因为太深的文化隔膜,那么从地缘和文化上都更为接近的日韩,是否更能匹配国内观众的期待呢?事实上,也并非如此。

由日本拍摄的1978年版《西游记》,虽在故事内容上整体忠实于原著,但其颠覆性地由女演员扮演唐僧,沙僧变成日本妖怪河童,仍是令在《西游记》濡染下成长起来的中国观众无法接受,这一版本的《西游记》在中国仅播出三集便在观众的联合抵制下停播,并直接推动了以忠实原著而著称的1982版《西游记》的诞生,塑造了国内观众广泛接受、可堪奉为经典的改编模板。

但令国内观众颇感意外的是,由于剧作在原著之外加入了许多日本民间信仰、神话传说甚至流行文化的元素,使得西游故事更加贴近日本当代民众的生活,这一版本的《西游记》在日本大受欢迎。这与《西游ABC》播出后几乎雷同的桥段,两项参照之下更加耐人寻味。面对跨文化的改编,“魔改”二字或许需要重新界定。

全球式的《西游记》有待书写

《西游ABC》顶着“西游”的名号,落脚点却主要在美国华裔的生存状况,因此主角也并非我们熟知的师徒四人,而是一个普通的华裔高中生王进,作为“美生中国人”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生存。场景转移到美国高中后,所期待的那些《西游记》情节自然难以寻觅,实际上再用“魔改”与否去评判,已不合时宜。

面对跨文化的改编作品,应该更新审视的眼光。正如学者何成洲所认为的,跨文化的改编“往往不是为了再现外国的生活场景,传达原作者的意图,而是为了向本土观众讲述一个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故事。改编的初衷是为了解决自身文化的问题。”对待经典作品的改编,应该有包容的胸怀。

其实,观众面对《西游ABC》一类的海外改编作品,并非一致差评。影评人怪兽认为,“对海外观众来说,《西游记》构建的奇幻世界是新鲜的、有趣的,是在现有的西方大奇幻IP下具有东方代表性的文化弥散。无论怎么说《西游ABC》在海外的语境下都是一部优秀且新鲜的作品。”

不必将目光放到大洋彼岸,回溯本土对《西游记》的改编史,也能从中窥见相似性的剧情走向。今天,两部《大话西游》已经是中国电影史的经典之作,但在当年上映时,内地票房只有20万元,口碑也全盘崩坏,连带着周星驰创办的公司直接破产。直到后来被思想更新潮、接受度更高的青年学生群体重新发现时,《大话西游》在“魔改”表象下被忽略的复杂内里,才被一一发掘出来。

时间和文化造成的隔膜,某种程度上会造成我们审美的“后知后觉”。如果触及《西游记》的核心精神,会发现其本身就是一部“解构”之作。对这样一部作品不断重新解读和改编,在不背离核心价值的前提下,进行大框架的外在“变形”或本土化改编,实际上也是在不断回应这部名著带给人类的价值,并为其持续注入生命力,不断拓展故事边界。

在《西游记》中,师徒四人走出大唐,异域的风土人情在西行路上徐徐展开,这是中国古人所展望的世界图景。而一种全球式的《西游记》文本,正有待于今天分散在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创作者去书写。

来源: 大众日报

发布评论 2条评论)

评论列表

2024-12-16 10:48:07

西游记是一部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它拥有广泛的读者和观众群体,虽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改编中会出现魔改的情况,但原著的忠实性和故事的核心价值始终被保留下来,通过不断的重新解读和创新性改写,西游这一经典IP得以不断注入新的生命力,新幻想水浒传、花游记、以及最近播出的美剧版ABC等作品都体现了这一点。在全球式的视野下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时,我们会发现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历史和价值观是值得我们深入探索与传承的重要遗产之一

2024-12-16 10:55:07

西游记是一部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它已经成为了世界文学的一部分,虽然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改编中会出现魔改的情况,但原著的忠实性和故事的核心价值始终被保留下来。《西游ABC、美猴王、韩剧等作品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进行了新的诠释和拓展让这部古典名著不断焕发出新活力在跨文化、跨地域的传播过程中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这种跨越时空的经典传承无疑是我们应该珍视的文化遗产